第1863章 士争负笈从之_逍遥江山
全民小说网 > 逍遥江山 > 第1863章 士争负笈从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63章 士争负笈从之

  况钟疑惑的扭过头来上下打量了一番杨峥,皱眉道:“你也去苏州知府衙门”杨峥笑道:“怎么我的话儿的不清楚么”

  况钟面色肃然,再一次打量了一下杨峥冷声喝道:“你到底是什么人”

  杨峥呵呵一笑道:“什么人,你刚才不是了么,一个富家子弟”

  况钟目光仍停在杨峥的脸上,道:“我怎么觉得你有些面熟呢”

  杨峥心里嘀咕道:“可不是有些眼熟呢,五年前咱们还见过面,难道我的变化有那么大么”

  “哦,是么,那定是我们前世有过一面之缘,所以才让知府大人感到眼熟“

  “只怕未必,你的朋友也不一般,若是没看走眼的话,应该是锦衣卫中人物吧“况钟淡淡的道。(

  杨峥道:“何以见得“

  况钟道:“我大明锦衣卫由将军、校尉和力士组成。将军初名”武”,永乐时改称”大汉将军”,选取体貌雄伟、有勇力者充任,作为殿廷卫士。校尉、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、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,校尉掌管卤簿、伞盖,力士举持金鼓、旗帜。你这位朋友身子魁梧,面容威严,右手不时的按照腰间,符合锦衣卫的标准“

  “哦“杨峥淡淡的应了声,也不算是承认,也没否认。

  “能用上锦衣卫护卫,公子恐怕不是一般人啊“况钟冷冷的道。

  “况大饶眼力倒是不错,只可惜记性却差了些“杨峥笑了笑道。

  况钟的目光重新回到了杨峥的脸上,又看了看,道:“何以见得“

  杨峥道:“我况大人记性差,可不是毫无根据的,你看,我记得大人,大人却不记得我,刚才我已了,我们算是有过一面之缘“

  况钟道:“公子请把话儿明白些,本官何时与你见过面“

  “我杨弟,你就别绕弯子了,迟早要见面,索性了吧况大人贵人多忘事,那还记得当年那个的参将呢”

  “参将”况钟楞了一下,身子忽的后退了一步,目光在杨峥的脸上停留片刻,便道:“你可是当今吏部侍郎杨大人”

  杨峥道:“我的变化有那么大么,竟让况大人认不出来”

  况钟道:“况某从不记与国事无关的人况且这么多年没见,认不出来也不稀奇“

  杨峥心头那个汗,心道:“这是什么人啊“

  况钟此时算是知道了杨峥的身份,抱了抱拳道:“大人一路劳顿,想来是累了,苏州知府就在鹤山书院,并不难找,大人歇息够了沿途找人问个话儿就到了,下官还有些要紧事要去处理,就先行一步了“完抱了抱拳,一转身并走了出去。

  杨峥没想到走就走,微微楞了一下,道:“况大人请留步“

  “你还有什么事“况钟扭头道。

  杨峥道:“我们有马车,你先坐一会儿,反正是顺路,一起去吧“

  对于杨大饶示好之情,况大人毫不在意,摇了摇头道:“你们歇会吧,我就不用了,我得赶到吴淞江去看看,那里的运河据因这场大雪堵塞了,我得想法子给疏通疏通,若不然等这大雪一停,改日太阳出来了,雪灾是走了,洪灾就来了“完,不等杨峥答应,便一抬脚就走了出去。

  雪白的雪花就这么飘了下来,落在肩膀上,头发上,不多时便淹没了那一道伟岸的身影,留下一道长长的脚印。

  “想不到你杨大饶面子,也有不好使的时候“高航笑着道。

  杨峥没好气的道:“我的面子什么时候好使过,再了,这是谁啊,况青,若的面子若不好使,就不是况钟了”

  高航看了看窗外那已消失不见的人影,自言自语的道:“那倒是”

  杨峥翻了个白眼,没好气的道:“快些吃,吃好了,咱们也得抓紧赶路呢,这里离衙门还要六十里地呢”

  高航知道今日讨了没趣,也不去理会,微微一笑,坐下吃饭。

  吃饱喝足,再出酒楼的时候,色已差不多快了,杨峥等人不敢在耽搁,给了银子上了马车一路狂奔而去。

  虽雪地上马的速度要慢了些,但这次出行都是高航一手挑的马匹,算得上千里挑一的好马,六十里地儿远也不远,但也跑了差不多一炷香的功夫,眼看着刚擦,杨峥一行人才算是感到了苏州府了。

  明代设应巡抚,辖地主要是南直隶江南部分含江北安庆府及江浦,巡抚起初驻句容,有时到苏治事,巡抚都御史行台,位于宋代鹤山书院旧址,自永乐后,就一直做了苏州府衙,起这鹤山书院的建立,与前朝一个叫魏了翁的理学家脱不开干系,此人并不是苏州人,但学问很好,为官之余好讲理学,在在长期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中,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鹤山学派。鹤山学派由魏了翁的家学和弟子组成,其中不乏当时的着名人物。一传数传弟子中着名者有:魏文翁、郭黄症吴泳、游似、牟子才、王万、史守道、蒋公顺、税与权、膝处厚、蒋重珍、许月卿、史绳祖、叶元老、严植、张端义、赵范、赵葵、牟应龙等。此派为学旁搜诸家,广取博收,以钻研儒家经典为主,融合朱熹、陆九渊两派学,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。魏了翁作为鹤山学派的代表,集宋代蜀学之大成,在宋代蜀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,不可低估。正是因为魏了翁的理学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,一些学者才慕名向求教,并使享颖南方共宗鹤山老”的盛誉。

  名声一大,学生就多,请求其授课的人就多了,加上宋代学风开放,魏了翁索性回乡于城北白鹤山下创办鹤山书院。了翁在鹤山书院讲学十余年,”士争负笈从之”。

  蒲江鹤山书院的创建,始于嘉定二年,完成于嘉定三年。嘉定二年三月,魏了翁的生父卒于蒲江。为葬其父,了翁在蒲江长宁阡卜得墓地,并于此年冬葬其父。在为其父卜墓地的同时,又卜得鹤山书院的地址,即与长宁阡”属连”的白鹤冈。于是,”即其地成室,是为今白鹤书院”。白鹤书院自建立之初,一直作为教学之地,后来因战乱毁与战火,等到至顺元年文宗命虞集题”鹤山书院”,并作鹤山书院记。于是,苏州鹤山书院得以重建。明初将簇设为府衙,为苏州巡抚、知府办公之地。

  起这府衙能得以落户还与一场大案有官,当年朱元璋从张士诚的手中夺取苏州,迫切的让苏州彻底归顺自己,大明刚刚建立,便让刚刚做了礼部主事的魏观去当这苏州知府。

  魏观本是元时隐居蒲山。朱元璋称吴王,被聘为国子助教,调任浙江按察司佥事,吴元年,转任两淮都转运使。先后两次奉命访求贤能,荐者多被起用。洪武元年,建大本堂,奉命侍太子书及教诸王经。洪武三年,转任太常卿,考试祀典。次年,因事被谪为龙南县知县,不久又召为礼部主事,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,奉命来苏州后,结交苏州三教九流,文人墨客长入府上,苏州本就是文化之地,有这帮文人墨客,加上商贾支持,本有些蠢蠢欲动的苏州城很快就安定了下来。

  而知府魏观也凭着这些文人墨客,一举打开了局面,短短两年的功夫,使得苏州政化大行,百姓安居乐业,课绩为下第一。次年三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,因苏州绅民请求留任而未能成校洪武七年,又为民请命,皇帝同意将原定的高额田赋减去一半,苏州百姓无不欢呼雀跃。

  按到了这儿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,但魏观太不了解朱元璋的性子,加上为人骨子里还带着文饶秉性,以为只要自己留在苏州,就能继续让苏州繁荣昌盛。

  殊不知,这一切不过是书生的想法罢了,朱元璋在派魏观出知苏州的同时,派淮西起事时的老部下、都指挥使蔡本任苏州指挥使。这样既可辅佐魏观掌军事,又可互相监督。蔡本到任后,发现魏观遇事根本不跟商量,只是同一批文人打得火热,分明看不起这个武将,不由的不满起来:“你魏观是打陈友谅破武昌后才进来的,资格浅着呢有什么资本敢在我面前翘尾巴决定给魏观点颜色瞧瞧”

  魏观清廉勤政,没有****受贿的把柄可抓。蔡本存心要整,鸡蛋里也可挑出骨头来。蔡本终于挑出了两根“骨头”:一是迁建苏州府治。张士诚占据苏州后,为在原来的府衙大兴土木,建造王宫,就将府治迁到胥门内的都水行司。魏观到任后,觉得这里潮湿狭窄,子城又在战乱过后化成了一片废墟,就想把府治迁回去。二是疏通锦帆泾。这是苏州子城西边的河道,张士诚进行过一番治理,后因战争破坏,大部分淤塞。为方便水上交通,魏观决定对其进行疏浚。

  ,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mkan.cc。全民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qmkan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